【閱讀現場 X 一本書店】
每一本書的書背最下方都會印著出版社的商標。
開書店的一開始,我對認識出版社很不熟悉,因為以前買書只要去喜歡的書店就可以了,找到喜歡的書只要看錢夠不夠,其他的事都不是身為讀者需要去勞神的。
最近整理了家裡一部分的書,放到自己設計製作的書架,形成大面書牆。這些書搬下又搬上需要分類時,跟以往不同的是,我能清楚大部分的出版社了,這或許是開書店訓練出來的。
然後認出這些出版社也就代表著,對每家出版社所保持的出版方向有所印象。出版這個行業是挺微妙的,出一本書是為了經營公司,或者說出一本書也代表某種眼光、代表某個著重的領域,這跟任何一種製造業的廠商是不同的。
我想從讀者的角度去談談心中喜愛的出版社,這也是對這家消失的出版社一個遙遠的致意。
有時候我們會說,出版不若當年了,有時候也會說,現在的出版活力真是無奇不有。這是兩相矛盾的話,是好也是不好。當我拿著手上這本《享樂的藝術》時,確實可以有一點對過去書本的悼念,或是對現在的出版也有一點欣喜。
《享樂的藝術》這本書我讀了一陣子了,但有時候反覆又重讀著某一篇章,書的標題寫的是「欲望的快樂科學」,不過這本書談到快樂的成分其實並不多。如果說過去的出版跟現在有什麼不同,這本書如果是放在現在出版,可能會有些不合時宜。但如果這本書真的只是在談「欲望的快樂科學」,應該是會相當受歡迎的。
這本書作者是米歇.翁福雷(Michel Onfray),現在我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很多他的資料,但他已經老了,不是書本扉頁照片裡那位年輕人。書的開頭是一個訪談,作為一本翻譯書,本可以買好版權就直接翻譯成書,但他們特別地採訪這位作者,再收錄於書的前頁。我很欣喜讀者有這福氣,可以讀到這樣為台灣讀者所安排的編輯工作。
這篇訪談,正是直接切中了作者在實現的理想跟他的思考。他說:「大學不是一個教人思考的地方。」所以他創辦一所學校,企圖擺脫複製社會系統這個體制,回到真正的哲學思辨跟學習。
然後他開宗明義地說自己的認同與喜愛的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這篇訪稿很精采,如果要進入作者的享樂哲學,這是很好的安排。
書一開始,作者先坦誠自己的道德系譜,從崇仰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到作者自己身體被送上救護車的生死經歷談起。這本書實際的內容,就是認真地談身體,所以說不是談享樂、談快樂的,書裡大部分其實是真實又不舒服的身體。
談身體在東方常常是缺乏的、談感官則是輕輕柔柔地避諱而不真實。處在哲學思考的位置,有蘇格拉底、奧古斯都、笛卡爾,討論身體的反應跟哲思之間的關係。身體感的盧梭、尼采,在翁福雷的筆下,不單單是呈現思考上的模樣,也呈現這些哲人對自己的身體是如此困惑,身體的欲望是一種驅使、也是思想的動力,搞不清楚是誰驅動了誰。
談身體談到了天使、嗅覺氣味,身體牽涉到偏見,鼻子當然也可以聞出貧窮的氣味。作者要推崇喜愛的伊比鳩魯學派,就得從此道德本身說起,切入欲望的享樂,是很心安理得地談享樂。
這本書的插圖也是一個絕妙,幾乎每一頁都有很精采的插圖或是名畫輔佐,我心裡都會想著「這些畫的版權費呢?」書裡談到「蘇格拉底之死」,就附上一幅《蘇格拉底之死》油畫,封面則是經典代表《享樂的花園》的局部,光是看這些圖畫,就很滿足呢。
書的最後,翁福雷用自己心肌梗塞的經歷做了結尾。肉體是肉體了,死過的人當然知道,活著的肉體內是什麼優先驅使生命意義的動力。
總歸,這本書的腦袋非常地精采,但很可惜翁福雷的書翻譯成中文的真少,雖然他寫了50多本書,我們也只能乾巴巴渴望著讀不到。
這本身體感的書,讓我細細觀察了一間有趣、卻已經消失的──邊城出版社。
過去的文青應該都知道沈從文的《邊城》,我們姑且用這心儀的書名去連結這家出版社。
邊城出版社出過不少本身體感的書,包括《氣味》、《雙重火焰:愛情與欲望的幾何學》、《牙齒的故事:圖說牙醫學史》,還有一本精采的《自慰 : 恐懼的歷史》,如果能找到這本書的話,可真是欣喜。
邊城出版社也出了不少本書蟲的心頭愛,《幻想圖書館──十二面相怪人的十九篇不可思議閱讀》,寺山修司寫的,算是絕版逸品。《嗜書癮君子》又是另一款愛書的趣味小書。然後《逛書架》系列兩本,嚴選了幾位名人作家的書房,楊澤、張大春、馮光遠、阮慶岳,幾乎是滿足了偷窺人家書櫃的欲望滿點之作。可惜的是我只有得手一本,另一本《逛逛書架》缺憾的沒有。
對書蟲的愛好,邊城出版社又貢獻了《書鏡中人:波赫士的文學人生》、褚威格《昨日世界》、《作家們的威尼斯》,都是有分量的好書。
當我把邊城出版的這幾本愛書拿出來排列拍拍照時,總是恨不得蒐集更齊全一點。站在書店從業者角度,我得再次重申,好書真的是難得有,在現世代,書的出版量更少、刷過的存在時間更少,絕版消失得更快,這幾本書是舊了,但閱讀價值愈陳愈高。
細細檢查書的出版資料,當年在邊城出版社工作的人,現在其實仍然散落在出版界內,持續為出版貢獻。我想在這裡獻上一枚小小讀者的謝意,謝謝你們當年編輯出版這些好書。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