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2019年1月,我走進了苗栗縣公館鄉的出磺坑礦場,循著一條不知名小徑爬上了山巔上的密林,山頂上的荒草中,發現了長眠於此的「董蔚翹」。
董蔚翹是誰?我好奇將他的名輸進Google,得來的只有幾則簡體中文的粗略描述,看來好似個跟挖石油有關的人,但能夠葬在這個近160年歷史老礦場的人應不是個泛泛之輩吧?好奇心驅使了我,多麼想知道他的真實身分,多麼想知道他在這裡過得如何,或許他還有段不凡的故事,於是我展開了一場追尋「董先生」的曲折旅程。
從出磺坑的義工阿姨、老村長、上班族、文史達人口中得到了一片空白。我追到了新店的國史館、再問了清明前夕的除草大姐,終於換得了一紙通往答案邊緣的電話號碼,眼看真相似乎即將大白,電話那頭他的後裔子孫們卻沒了回音。
旅程走到了這裡,雖終究是難知道他在出磺坑的生活種種,但確信的是,中國第一口油井的開發者、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赴美深造的石油鑽探工程師,飄洋過海成了「台探處」的處長,他的腳步確實走過出磺坑的各角落,他的生命確實在這裡真真切切地活過。於是乎,我套上了1950年代的辦公服,站上了巨大的斜坡道、抽油機、鐵工廠、老官舍,聊表我對他長佇於此的敬意。
起初在報名工作坊之前,報導攝影之於我真是陌生,腦海裡只浮現各式的新聞畫面、《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照片等印象,從事攝影這件興趣以來, 這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從未踏入的領域;但心想著如果想讓自己的照片說點故事,或許就該嘗試進入這未知的領域看看,倘能替自己遭遇許久的創作瓶頸展開新局那就更好。因而帶著忐忑不安的心,心虛地用自己唯一拍攝出的一組系列作報名了工作坊,後來收到錄取通知真的是非常開心,對自己過去的作品能獲得肯定也感到更具自信。
工作坊開課後,發現除了可以接觸到許多攝影先進傳授跟報導或現代攝影相關的觀念外,能在此遇見各地的攝影創作者更是到此最棒的一件事!透過課程安排的演講、各指導老師輪流分組討論及期間發表,不只接受到不同指導老師的創作引導,也能聽到每個攝影者不同的創作思維、關注議題及執行方式,交換創作心得。這樣豐富的理念交流,真的比自己只是透過網路或書本爬梳跟吸收知識要來得更獲益良多,也更能走在當代攝影的前線;並且因此理解過去自己在創作上的不足,產生更清晰的創作理念。說真的,能獲選進入這樣的環境學習,真的太「三生有幸」了!
雖然結業後還是有點小遺憾,就是沒能受到三泰老師的直接指導,但作品最後發表時能獲得老師一句「無懈可擊」的讚揚,真的令我意外又感動不已!很感謝《報導者》給我這次機會,引領我以從未嘗試過的創作方式催生新作品,也使我替自己的攝影道路點亮光芒。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