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以攝影技術與圖像本質為討論的世代對話展覽《微光闇影》(Faint Light, Dark Shadows),由相片或影像中的光與影、明與暗相互依存與抗衡的交互關係為端點,邀集21組台灣藝術家及團體,以「時間性」、「歷史性」、「物理性」與「攝者與被攝者關係」4種屬性為展覽脈絡,開展出對於「攝影」曝光、取景結構等技術面議題,導引至不同世代在各自政治、時代流行與環保觀念演變下的取材正確性與禁忌,最終回歸「攝影」身為記錄器材、蒐證器材,或是藝術創作媒材的本質討論。
2016年館內典藏實驗展《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3位客座策展人當中2位,選擇了以庫房典藏攝影作品為發想對象,呈現「攝影」的另類觀看;同年,館內典藏組亦出版攝影典藏專冊,有關攝影探究的多重概念逐漸演繹,形成多層次的策展議題。本館策展人余思穎挑戰1樓挑高展間的空間性格,提出「由暗影體現攝影」的脈絡,讓「攝影」不只是「攝影」,成為2017年第一檔開幕展覽。
展覽精選240組以上攝影作品,由攝影家劉振祥策畫的「歷史性的暗影」單元,包含8部由拍攝社會運動為主、成立於1986年解嚴前後的小眾媒體「綠色小組」提供的社會紀錄片,並同時展出見證解嚴前後的攝影記者黃子明與許伯鑫的新聞攝影作品。從政治人權、農工運動與環境保育等3項主題的社運角度,讓觀者在動態畫面與靜態顯像的光線與幽影交織中,透析知曉畫面之外的環境聲響與社會脈動。同時,在影像的紀實效用之外,就攝影發展而言,觀看與時俱進的相機設備、沖洗技術與成品獲取難易的時代轉變下,所產生的攝影動機、門檻與社會價值變化。
4種展覽脈絡「時間性」、「歷史性」、「物理性」與「攝者與被攝者關係」,除「歷史性的暗影」單元獨立外,其他3者將作品打散至各個小單元當中;觀者於展場遊走,可盡情瀏覽多樣物理性媒材使用與後製處理作品所產生風格鮮明的圖像。
例如侯怡亭於作品〈歷史刺繡人〉中融入刺繡手法,表述編織者勞動身體與影像生產關係;劉振祥則在底片遭受天災浸泡的水痕上啟發後續創作,張雍〈胎記/Birthmark〉系列則展示底片膠卷開機第一張漏光底片,探討瑕疵、殘缺與起源。李佳祐〈隱形時光〉選擇公園、溜冰場等人來人往卻停留短暫的場域,將攝影器材長時間曝光,留下空景與霧氣般的人物流轉痕跡,展示影像拍攝當下的時間性元素。
「攝者與被攝者關係」以何經泰〈工殤顯影〉、潘小俠〈艋舺–醉巡〉與林柏樑〈私人備忘〉等人物系列作品為代表,在此脈絡底下,可細細咀嚼攝影者與被攝者交互影響所完成的圖像所能傳達給觀者的訊息與情感。
藉由技術面的數位與手沖對比、攝影工具的選用、場景與構圖思考,細微光線與暗影比例,更直觀如黑白與彩色、焦點清晰與模糊,諸如此等在定義上曖昧與搖擺的刺激,觀者得以體會不同世代對「攝影」作用的多視角思考,歸納出自身對「攝影」此一詞彙所具有的可能性聯想:在圖像逐漸與文字負載相同資訊重要性,資訊傳遞量不亞於文字傳播的今日,「攝影」之於現代,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延伸閱讀】 ●沈柏逸/《 微光闇影》──紀實的回盼與轉向 ●沈柏逸/《微光闇影》──不止於紀實:肉身表演與陰翳詩意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1A~1B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1A~1B
地址:10461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181 Zhong Shan North Road Section 3,Taipei 10461 Taiwan
展覽日期:2017年3月11日至2017年6月18日,9:30~17:30,週一休館
導覽人│黃建亮│
是導演,是新聞攝影師。執導為人熟知的電影《燃燒吧!歐吉桑》、Discovery頻道「聚焦台灣」系列,曾任《紐約時報》駐台攝影師,並且成立亮相館,關於攝影有獨到見解。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