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托育政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減輕新手爸媽的照顧負擔,特別是社會給予媽媽的養育壓力,並藉此讓兒童自幼即有優質的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中央與地方政府近年來透過各種公共化托育服務或育兒津貼等福利,期望增加父母生育誘因,提升台灣低迷不振的生育率,因此0~2歲的托育政策與3~6歲的幼教政策,在台灣時常與少子化的議題牽扯在一起。
在中央,今(2018)年5月行政院更進一步推出擴大兒童津貼政策。在地方,台灣各縣市則因產業與經濟發展、中央統籌分配款差異、行政體系架構等因素,以及主政者想法與財政狀況有所不同,而推出各式不一的托育政策。地方政府首長更時常因選舉壓力,加碼托育福利津貼;而若恰巧區域內的生育率增加,更容易做為政治人物的政績指標。
但是,透過加碼托育津貼能否改善少子化,未曾有學者進行嚴謹的關聯分析。這樣的現象,在新竹市又或是大新竹都會區更是容易看見。
大新竹都會區,是過去全台灣少數不需擔心少子化問題的區域,實際上卻有著幼托資源極度不均、母職壓力相當大的現象。這城市有著最高的生育率的漂亮數字,但背後遮掩了什麼?正是地方政府在公共托育政策的怠惰,造成不友善的0~2歲托育環境。這篇文章試著去解析回應這個現象,並討論相關問題。
換言之,生育率高的迷思與所得相對較高的竹科新手爸媽,使得新竹市政府將嬰幼兒照顧責任撒手私有市場或轉嫁給家庭,怠惰0~2歲的公共托育政策,又或認為這在本地是不重要的。
社會政策主要為解決社會問題,社會福利初衷是希望透過資源的再分配,扭轉階級的不流動與各種社會結構上的資源分配不均。新竹市重幼教卻輕托育的失能托育政策,忽略了真正迫切需要的群眾。大新竹都會區的城鄉發展不均,邊陲地帶非中產收入的家長將0~2歲嬰幼兒送托的門檻更是高。一旦這些非中產收入以上的爸媽決定自行育兒,掉入失業風險的可能性大增,經濟收入也更加受限,演變成「贏者全拿、弱者掉入惡性循環」的育兒困境當中。
相較於新北市的公共托育中心、台北市的公共托育家園以及台中市的托育一條龍方案,大新竹都會區0~2歲機構托育服務的市場化、私有化,無任何一間公私協力托嬰中心,私立托嬰中心品質與價格機制不透明,增加年輕爸媽們尋求家戶外托育的門檻,是相當需要被討論的現象。家庭的高送托門檻、育兒壓力不平等地落在女性身上,卻藉市場機制、家長選擇論述粉飾太平。
首先,第一張圖呈現村里總人口密度與托育服務地點的關係,藍色點點代表居家托育服務(即領有登記證保母)位置;紅色圈圈則是機構托育服務地點,也就是私立托嬰中心。紅色圈圈越大,代表這間托嬰中心內可收托的嬰幼兒數量越多。
從上圖可清楚發現,大新竹都會區托育服務的供給高度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在低人口密度的香山區,只有3間托嬰中心,並且都是位屬在香山區的北邊、靠近新竹市北區的地方。這樣的分配,我們很容易可以理解,自由市場中的私立托嬰中心以營利導向,人口多的地方市場大,也因此多座落在這些地區。
第二張圖呈現的是扶幼比,也就是將每個村里的兒童人口數跟壯年人口數相比,數值越高代表著這一區有相當高比例的幼童。
同樣的,我們可以發現當一個地區將所有的托育負擔交給自由市場決定時,服務地點設置往有盈利的地方跑,也就是育兒市場較大的地區有較多的私立托嬰中心或是保母服務。扶幼比低的寶山鄉,我們可以從地圖中看出完全沒有機構托育服務。使得住在偏遠地區的新手爸媽找尋托育服務時,藍色點點代表的居家托育服務成為唯一選擇,又或是必須舟車勞頓才能夠購買到他們想要的托育服務。
離竹北市竹科園區越近的區域,平均經濟狀況相當富裕,許多托嬰中心、保母正巧就落在這個區域;但是居住於此的中產階級家庭,職涯年資不長,所得上並不是相對非常富裕,托育服務的需求卻是最高。參考新竹市公告居家、機構托育服務收退費基準,居家托育每月托育費全日托為23K~25K,日托為15K~17K,另外副食品費為1,000~1,500元;機構托育含註冊費平均每月費用約為12K~21K。而依新竹縣公告居家、機構托育服務收退費基準,竹北市居家托育每月費用全日托為24K,日托為15K,未明示副食品費金額及是否包含其中;機構托育含註冊費平均每月費用約為11K~26K。
新竹市區裡扶幼比高的地區,不少為平均綜合所得總額落在539~891千元區段者,攤列到每月約為44K~74K,托育費用至少占1成5、至多占6成──還是在符合「僅供參考」的收退費基準狀況下。綜合來看,在大新竹都會區擁有新生子女的家庭,托育經濟負擔仍是沉重的。
最後一張圖,我們將鐵路、國道以及公車站牌與托育服務進行套疊,主要目的是想知道大眾運輸可否便利家長送托,也就是在空間上,新竹市是否有托育服務的可近性。從上圖可發現,新竹市香山區相較於新竹市另外兩區,托育服務相當匱乏之外,在空間上的托育服務可取得性也是相對低很多。
在過去幾年新竹市政府重幼教輕托育的政策下,從上述4張地圖,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政府撒手不管托育服務,放行私人資本進入托育照顧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就是會產生資源和服務不均的分布狀態。就像在人口密集的區域,我們有著各種超商、量販店隨意我們選購幼托商品,但住在較偏遠地區,可能要走好長一段路,才能到一間便利超商或是小雜貨店挑選自己要的商品;而高所得家庭或許有汽車代步,低所得家庭則可能得靠機車將兒女帶到托育地點,也就是資源匱乏家庭嬰幼兒面臨較高的交通安全風險。
過度開放自由市場的幼托產業,也常讓雇主剝削幼托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甚至是削價競爭後影響托嬰中心的兒童照顧的品質。因此,政府的手必須適當的伸入這個0~2歲托育市場,一定程度的引導資源配置與管理。除了提供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還必須自行到一般托育服務不願到達的偏遠地區設置托育服務,並設法改善幼托從業人員的低薪與幼托品質。所有家長皆期待一個平價、質優且可取得的托育環境,這無非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積極的介入才有可能達成。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