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勞工職業病圖譜

新興的風險與隱藏的黑數

logo-navbar

2017.11.28

可曾想過,你可能是在職場上生了病、需要休息甚至被補償的「職業病黑數」之一嗎?或許沒有,因為你拚命、認份掙錢之際,其實常沒想到你自己。

在職場上要奴,最少也該健康地奴,才是國家真實的競爭力。但在台灣,「職業病」卻常被低估、視而不見,且職災相關補償辦法還散落在不同法規裡,造成職業病被嚴重低估。

除了知道自己住在過勞之島上,你該知道更多,勞工拼產值,但職場和制度夠健康嗎?且讓我們用數字看下去。

常常被忽略的「職業病」

「職業病」指工作時因暴露於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人因性等因子而導致的疾病,像因超時工作而過勞,或工作環境有強烈噪音而有聽力損失。

和「職業傷害」(指立即意外傷害,如從鷹架跌落而骨折)比較起來,「職業病」通常較難認定,也較難被發現、補償。

01000200030002015年2010年2005年2000年肌肉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台灣職業病認定案件趨勢圖(1999-2016年)總計

台灣以呼吸道、肌肉骨骼疾病最多

職業病案量是重視勞權的國家才看得見的數字,發現越多通常代表社會越重視。

肌肉骨骼疾病在多數國家案件數日漸增高,反映的是重複性動作多、過度使用特定部位的工作型態。呼吸道疾病經診斷後幾乎都會成案。

資料來源、諮詢:鄭雅文
1998-2000年

職病給付的第一波高潮:塵肺症

塵肺症是台灣職業病給付冠軍,長期暴露於粉塵的勞工都是高風險群。當時工傷協會主導抗爭,使勞保局修訂辦法開放退休礦工申請殘廢給付,而有一波「礦工求償潮」,3 年間求償金額高達 40 億元。

資料來源、諮詢:鄭雅文
2012年

職病給付的第二波高潮:呼吸道疾病

勞動部政策鼓勵「職業病通報」,職業醫學科醫師因此找到不少陶瓷工廠、衛浴、齒模、磁磚等與「礦物性粉塵」高度接觸的個案。

資料來源、諮詢:鄭雅文
2015年

職病給付的第三波高潮:職業性癌症

RCA 污染與工殤案勞工一審勝訴,一次新增一百多件「職業性癌症」個案(全年共 146 件)。

資料來源、諮詢:鄭雅文

2016 年台灣職業病前五名

第一名:手臂肩頸疾病
第二名:職業性下背痛
第三名:呼吸道相關疾病
第四名:過勞
第五名:職業性癌症

勞保職業病現金給付多發生在製造業和營建工程業。

資料來源:2016 年勞工保險職業病現金給付統計

職業病樣態反映各國關注面向

雖說呼吸道、肌肉類疾病是多數國家的共同趨勢,但不同的國情與勞保制度,仍造成職病樣貌的差異。

像日本、澳洲職業性精神疾病案件特別多,即因社會特別關注相關議題,或學界對該病的認定不傾向個人歸因。

資料來源、諮詢:陳秉暉、鄭雅文

職業病的發現與認定,也會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近年來,除了肌肉、呼吸道疾病,因高工時過勞而促發的健康問題、因環境惡劣罹癌等因素而倒下的人漸漸被看見,成為新崛起的職業病。

新興職業病一:過勞

「過勞」指的是勞工在職期間因職業因素促發的心血管疾病,以工時為主要認定指標,2017 年 5 月發生全聯羅姓員工去世,即為疑似過勞個案。

資料來源:職業傷病防治 104 年年報,職病管理服務中心、鄭雅文
台灣,過勞之島年總工時012502500台灣希臘韓國哥斯大黎加墨西哥新加坡OECD平均工時1763小時

高工時,高過勞風險

過勞引發原因和「高工時」有極大關係。

2016 年,台灣就業者平均每年總工時達 2034 小時,全球第 6 高,高出 OECD 平均工時 271 個小時,台灣勞工常面臨高風險的過勞危機。

資料來源:OECD、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諮詢:鄭雅文

新興職業病二:職業性精神疾病

高工時造成的疾病不只是過勞。因超時工作、高壓環境而引發的精神疾病、過勞自殺等議題,也漸浮上檯面。不過台灣相關研究目前還少,通報、認定率都低。

資料來源:職業傷病防治 104 年年報

「職業性精神疾病」的認定難題

精神疾病致病成因多元,多數國家皆未有相關指引和補償。

日本 1990 年代就注意到過勞引起的憂鬱、自殺等問題,並於 1999 年頒布「職業性精神疾病認定指引」,幾年後台、韓也跟進。

2016 年,日本因職場霸凌或過勞,導致憂鬱、自殺的案件,高達 498 件。

資料來源、諮詢:鄭雅文

新興職業病三:職業性癌症

2015 年歐洲職業安全衛生署(EU-OSHA)出版物指出:職業性癌症是整個歐盟得一起解決的問題。但職業性癌症的罹病暴露很少是單一因素,勞工暴露資料也搜集不易,因此通報、診斷案量都很少。

資料來源:職業傷病防治 104 年年報

不易認定的職業性癌症

目前台灣有被認定的職業性癌症,多半都能指出與職業的明確相關性。像是吸入特定粉塵、或在器官裡驗出特定在工作場域才會出現的物質。其他類型的癌症,因不容易排除個人因素,要歸因爲職業造成,困難許多。

資料來源:職業傷病防治 104 年年報

為何看不見?台灣的職業病黑數

台灣的職業病認定雖逐年上升,但整體來說仍有「低通報、低認定、低補償」三大困境,且又相互影響,以致於還有很多職場上的不健康情況未被看見。

偏低的台灣職病補償率

就「已被看見、且被給付」的案件來看,台灣職業病補償率遠低於國際水準,以每十萬勞保投保人口來看,台灣 2016 年僅有 7 件被補償。

相比之下,法國 2013 年時,補償率爲每十萬人口 385 件、瑞典 245 件;日本補償率則為 14、韓國有 48,皆高出台灣許多。

資料來源、諮詢:《職業,病了嗎?》、鄭雅文

職業病認定嚴格、舉證不易

台灣對職業病的認定較嚴格,常需要「與職業相關」的證據以供判定,因此認定率不高。例如通報案件大宗的「職業性聽力損失」,就難以舉證。「低認定」不僅代表通過不易,也間接影響了更前端的通報意願。

資料來源、諮詢:《職業,病了嗎?》、鄭雅文

被低估的「職業病們」

因低補償、低認定,職業病認定對勞工來說,流程既冗長,不一定能得到補償,導致主動通報的意願也低。目前從通報、認定到給付的數字,都仍嚴重低估。

資料來源、諮詢:《職業,病了嗎?》、鄭雅文

我得了職業病嗎?怎麼辦?

如果懷疑自己有職業病,可以諮詢各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職醫科醫師

想申請職災給付及補助,可諮詢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尋求協助。

台灣現有的職災困境,主要來自於職災相關認定散落在不同法條中。希望改善現有補償制度,已提倡多年的《職災保險法》,也遲遲未有進展。

近日《勞基法》修法頻頻,一例一休修法甚至被批是助長過勞風險,恐讓台灣離國際公約明定的「人人享有安全衛生工作環境」越來越遠。

檢視職災的統計數據,不只反映出台灣勞工工作環境是否安全,更牽涉到一個國家如何關懷、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因此所有制度調整,都須持續監督。

01000200030002015年2010年2005年2000年總計台灣職業病認定案件趨勢圖(1999-2016年)